一個屬於兒童的【家】
- 緯誌 莊
- 2024年8月29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基地位於高雄燕巢區,因既有院舍已使用飽和,為提供院童更好的使用空間,擬在現有院區旁興建以院童為中心之生活環境。
本案依循【兒童權利公約】的四大基本原則為出發點,包括生存權利、發展權利、參與權利及受保護權利,團隊試圖擺脫育幼院機構式的既定印象,以【四人小家】、【兩人一房】為生活單位,營造孩童溫暖的避風港。

/童話故事中的小木屋-家的意象
團隊以水平延伸的線條與家形量體塑造出慈德家園的意象,斜屋頂及出挑之簷廊回應台灣亞熱帶高溫多雨之氣候特性,簷廊串聯各小家及連接原建築之廚房空間,讓孩童移動能不受氣候影響,平時也可做為遊憩的場所。
/一個可以凝聚感情的場所-合院
在傳統聚落中,以多個家庭圍繞著一個共同的中庭而建成的建築群,透過合院的型態來增加家庭成員的互動及歸屬感。
團隊運用三棟二層樓之家屋圍塑出中間的合院廣場,在材質選擇上以暖色調搭配綠意點綴,期望穩重又不失活力,讓建築成為孩童建立共同情感之場所。

/孩童感受自然並學習啟發的場所
基地中除了提供安全舒適的空間,同時也應該擁有自由與冒險。
在孩童的生活空間我們以簡單寬敞為空間帶來彈性,孩童能進行各種活動,大面的開窗讓室內光線充足、通風對流,除了日常節能也將室外自然的綠意延伸至各角落。
室外活動空間則創造多元尺度及用途之口袋空間,希望孩童能在基地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落。

/設計、工法、經營的永續
多項研究指出木構造對孩童的學習成長有多方面的好處,團隊挑戰以CLT重木構造建造孩童的家園,也獲得院方的支持。
期盼可以藉由此案,以永續低碳的工法,打造一個友善、和諧的家園。

Commenti